从公元前651年流亡开始,到公元前636年重耳终于回国继承王位,这段历程充满了坎坷和波折。然而,在这漫长的流亡岁月中,始终有许多重要人物伴随左右,比如赵衰、狐偃、介子推、先轸、狐毛等。他们为何对重耳忠心耿耿,不离不弃呢?
归结起来,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为了自身的前途,二是为了家族的未来。晋献公去世后,晋国的新君人选成了关键问题。如果国内局势稳定,继位者显然就是由晋献公生前指定的人选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晋国两位年幼的新君相继惨死,暴露出当时国家政局极其动荡。
对晋国的几大家族来说,这种局面犹如一道大考,关乎他们的利益站队。无论最终谁成为国君,家族们必须暂时尊重权力结构,但权力争夺却如同逆水行舟。如果你的家族不站队,其他家族站队成功,势必会让你的家族权势被超越。正是这种复杂的权衡,使得各大家族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选择。
然而,家族内部对于该支持谁,往往意见不一。有人因为与夷吾关系亲近,理所当然支持他;有人则偏爱重耳,尽力相助。这种多元化选择其实是各大家族心照不宣的策略: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,分散风险才是上策。
展开剩余76%在重耳流亡的艰难岁月中,众多追随者的忠诚并非仅仅因为他的个人魅力,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份象征。这也是为什么当重耳陷入失落时,这些忠臣们都会极力鼓励他振作起来。对于这些家族来说,分散支持不同的继承人得到许可,但对个人而言,这种选择决定了命运的走向。
比如赵氏家族,赵大跟随重耳,赵二支持夷吾。无论谁最终成为国君,赵家都有生存之道。但对赵大和赵二个人来说,这种选择可能彻底改变他们的地位。夷吾继位后,如果赵大被召回晋国,当夷吾劝他改投自己阵营时,赵大该如何抉择?
若归顺夷吾,他的地位必然不及赵二,而且若重耳未来成功复位,赵大在重耳身边就失去了靠山。反之,不归顺夷吾,风险极大——夷吾未必会容忍他,且赵家也不愿为赵大与国君夷吾对立。显然,这些跟随重耳的人,比重耳本人更渴望胜利,因为他们在他身上押下了巨大的赌注。
当重耳流亡至齐国时,感到极度疲惫,曾向随从提出:“不如就在齐国安享晚年吧。”此言一出,众人立刻紧张起来,劝他振作起来,因为他肩负着建立大业的使命。甚至连重耳的妻子也劝他说:“您带着这些英雄立功,怎能因我一人而停步?”
这句话虽带有几分情感,但也客观反映出重耳身边追随者的热忱——无论去到哪里,他都带着一群坚定不移的“狂热信徒”。后世史书多有记载,若无这群人支持,重耳难以取得成功,原因在于他们对胜利的执着和坚定。
其实,追随重耳和追随夷吾的支持者,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。不可忘记,在第一轮争夺中,夷吾曾领先重耳,率先回国继位。史书多强调夷吾与秦国暗中签订卖国条约,但对最终结果避而不谈,显然难以令人信服。
客观事实是,夷吾先回国继位,强势地挫败秦穆公,并斩杀两位权势极大的重臣。由此可见,夷吾及其团队并非软弱无能。若不是夷吾英年早逝,晋国国君的位置恐怕永远与重耳无缘。
那么问题来了:既然夷吾能力强大,团队同样优秀,为何他执政时晋国未能崛起,反而败给了秦国?原因有很多,其中最核心的是,夷吾在位期间,晋国仍然处于权力分散的状态。
重耳身边那帮忠诚的随从身份显赫,公开为人所知。作为国君的夷吾必须努力团结多数派,但两面下注的策略让他极为反感。夷吾最大的担忧是:若他全力与秦国对抗,后方几大家族却暗中帮助重耳复国,那岂不是自己吃大亏?
夷吾当然可以许诺更多来稳固支持,但作为执政者,必须立即兑现承诺。而重耳当时身份特殊,尚在流亡,能够放出让人难以拒绝的空头支票,反正兑现要等继位后。由此可见,重耳的许诺更有吸引力,而夷吾的则更务实。
夷吾对此心知肚明,因此上任后最想做的就是铲除重耳,这不仅是除去政敌,更是切断各大家族的后路。但经过一番努力,他始终未能如愿。
最终,重耳灭掉夷吾的儿子,成功继位。在夷吾执政时期,晋国的十大家族互相猜忌、分裂;而到了重耳时代,这十大家族表面上显得和睦相处。两者的差异,并非能力悬殊,而是国家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。
没有了强烈的反对派掣肘,晋国这艘“超级战舰”终于有了重新启航的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